比肩美法 中国激光驱动器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导读: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19日进行的大口径高通量激光驱动器实验平台出光试验中,单束出光能量第三次超过16千焦,达到16.523千焦。
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19日进行的大口径高通量激光驱动器实验平台出光试验中,单束出光能量第三次超过16千焦,达到16.523千焦,这标志着我国走独立技术路线、自主设计研制的激光驱动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迈入“单束万焦耳出光”俱乐部的国家。
在空气洁净度为一万级的中心实验室,记者看到由放大系统、空间滤波器、光束反转器、光传输管道等组成的实验平台,约2米高、近100米长,与神光Ⅲ-原型装置等大型激光装置相比略显紧凑,如同一辆小型货运机车。“别看它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能力很大,单束出光能量是神光Ⅲ原型装置的5倍。”中心三部副主任郑奎兴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该设备,放大器的小信号增益达到世界领先的每厘米5.28%,瞬间输出功率超出全国发电站发电功率的总和。运行中能量仅为百毫焦耳的“种子”光进入放大器后,将在管道、放大系统、反转器中往返数次,能量放大近8万倍,最终在5纳秒内输出16千焦耳的激光能量。
郑奎兴说,该实验平台研制的一项突出成就在于,通过自主研制的仿真模拟软件设计等,成功实现设备总体构型创新,有效克服了我国单元器件工艺不足的难题,走出了一条以“U型反转器”等系列创新工艺技术为代表的“中国大口径高通量激光驱动器之路”,出光能量、光束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了解到,参与该项目的一线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80后科研人员赵普军说,能够投身这项与世界“比肩”的重大项目,感觉“很自豪”“很提气”。
郑奎兴表示,成功实现万焦耳输出,展现了我国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建设的设计研制能力,及其关键单元技术发展水平。
- ILX Lightwave激光驱动设备不断突破 赋予生产线全新生命力 2018-03-27
- 科学家利用激光驱动冲击压缩技术创造超离子水冰 2018-02-12
- 德国VI Systems公司推出56Gbps NRZ激光驱动器和跨阻放大器 2017-06-30
- 飞秒强激光驱动金属丝波导螺旋波荡器产生强太赫兹辐射 2017-04-27
- Intersil推出业内最高性能激光二极管驱动器 2016-06-02
图片新闻
推荐专题
- 激光工程
- 研发工程
- 光学工程
- 猎头职位
- 视觉工程师广东省/深圳市
- 技术研发总监广东省/深圳市
- 高级电气工程师广东省/深圳市
- 封装工程师北京市/海淀区
- 光模块结构工程师(无锡)江苏省/无锡市
- 光模块光学工程师 (无锡)江苏省/无锡市
- 光器件物理工程师北京市/海淀区
- 销售总监(光器件)北京市/海淀区
- 电路设计工程师(金华市)浙江省/金华市
- 结构工程师(金华市)浙江省/金华市
我来说两句
请输入评论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