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激光聚变模拟超新星爆发和黑洞边界
导读: 昨天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又在沪成立。
约40年前中国人在沪首次观测到激光聚变反应,昨天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又在沪成立。中心由上海交大牵头,共7家高校及科研院组建,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011计划”率先形成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将利用激光聚变在真空造物质、海水变核能、人造“小太阳”等前沿领域联合攻关,在任一领域取得突破都将创造“世界第一”。
“2011计划”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发表的重要讲话,旨在打破国内各科研单位小型、分散、重复的创新格局,计划由高校组织和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着力加强各科研主体的深度合作,探索和推进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以满足国内急需,引领国际一流。
据了解,激光聚变协同创新中心聚焦三大方向:反向检验爱因斯坦“质能关系”理论,用超强激光证明在真空状态下能量也可“逆转换”为一定质量或某种粒子;利用激光试验装置在小尺度内模拟超新星爆发、黑洞边界等宇宙环境和现象,获取常规手段难以测得的科学数据;通过激光可控核聚变技术,以海水中富含的氢同位素为原料,创造“小太阳”提供能量。
昨天签约共建中心的包括上海交大、北大、西安交大、华中科大、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及其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出席签约仪式。
-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级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启动 2017-10-27
- 基于bar条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封装技术进展及应用 2017-09-07
- 超连续谱光纤激光器技术及应用方向 2017-09-07
- 高功率皮秒激光器关键技术简介 2017-08-04
- 光纤激光器的背向反射保护技术 2017-06-01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推荐专题
- 激光工程
- 研发工程
- 光学工程
- 猎头职位
- 视觉工程师广东省/深圳市
- 技术研发总监广东省/深圳市
- 高级电气工程师广东省/深圳市
- 封装工程师北京市/海淀区
- 光模块结构工程师(无锡)江苏省/无锡市
- 光模块光学工程师 (无锡)江苏省/无锡市
- 光器件物理工程师北京市/海淀区
- 销售总监(光器件)北京市/海淀区
- 电路设计工程师(金华市)浙江省/金华市
- 结构工程师(金华市)浙江省/金华市
我来说两句
请输入评论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