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激光通信意义重大

  成功没有让这个团队停下脚步,反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工程化的研究领域迈进。

  更高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星激光通信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技术,要进行工程化研究,更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紧紧依靠哈工大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学科优势,发挥多学科协作攻关的传统,形成了以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为引导,包括光电子、精密机械、控制和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组成的联合创新团队。

  经过5年的刻苦攻关,卫星激光通信研究团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研发完成了星地激光链路的星上光通信终端样机、卫星激光通信地面动态演示验证测试系统、集成化卫星激光通信终端高精度测试校准仪……2005年11月,民用航天工程预研项目在验收时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向工程化空间试验阶段进军。

  2007年1月,“海洋二号”卫星工程项目获得原国防科工委的立项批复,并确定在“海洋二号”卫星上进行星地激光通信试验。于是,卫星激光通信研究团队开始星地激光链路试验的工作。

  又一个5年,他们建立了卫星激光通信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按期交付了星地激光链路的星上光终端正样、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进行了星地直接探测高速激光通信试验……科研团队在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系统的卫星光通信理论专著,建立了先进的卫星激光通信系统理论体系,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还获得了多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

  2011年11月24日,世界上首次星地直接探测高速激光通信链路新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卫星高速实时激光通信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我国的星地激光链路终端因此直接跨入国际先进终端行列,在卫星激光通信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下一代高速卫星激光通信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马晶55岁,谭立英54岁。

  “跟得牢”——“小光斑”凝聚大团队

  “跟上了!跟上了!一直在牢牢地跟着!”2011年10月25日早6点,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链路双向捕获跟踪试验正式开始。

  “海洋二号”卫星以时速2万多公里的速度向我国上空疾驰而来,过顶只有几分钟,卫星光信号与地面光信号必须迅速精确对准,实现快速双向捕获、链接并跟踪,每个步骤都不能失误。仅11秒,地面终端成功捕获到星上终端发出的光信号,期待已久的“小光斑”终于出现在屏幕上——这,意味着试验的成功。一直紧盯监测屏幕的马晶、谭立英的眼睛湿润了,团队的小伙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呼着将帽子抛向天花板。

  试验成功后,谭立英亲自做了6个菜,慰劳团队成员。这些年的艰辛和付出,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会。

  是什么让他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守理想?“是哈工大,是卫星激光通信,是我们这个不计得失与名利的科研团队,他们让我舍不得也放不下。”韩琦琦说。他是家中的独生子,父亲早逝,母亲独自在北京。毕业后他本有机会回北京工作,照顾母亲,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继续从事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

  “我们课题组就像一个家,在这儿工作很开心。每个人都特别认真负责,无论有多难,大家都毫无怨言,也从不推卸责任。”姜义君是2010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出去工作不到一年就又回到课题组,“我舍不得离开大家。”

  马晶、谭立英带得好,年轻人“跟得牢”。

  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复杂的工程系统中是重中之重。是什么让哈工大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了航天工程的要求?是哈工大人的责任心,是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