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国防科大研制激光武器器件中国海军一百个放心

  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秦石乔教授刚刚主持召开了一个项目阶段性报告会,又急匆匆地赶往某实验室,组织课题负责人现场会商某难题,他接受采访时说:“习主席要求我们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作为军队的科技工作者,就是要牢固树立实验室就是战场、搞科研也是打仗的理念。”

  该院某研究所从事某激光器件研制已经40多年了,他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制出了原理样机,但是能否真正在武器装备上发挥作用,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第一代学术带头人、一直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高伯龙院士鼓动大家:“我们研制的器件,只有能够在装备上得到应用,才算尽到了军人的职责。我们必须一直到研制出实用性强的器件为止。”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研制出了实用化的激光器件,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为国内领先;工程化样机具有独创性,可以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小批量供有关部门使用,并正在研制新品种。同时,为解决激光陀螺研制中高精度光学检测问题,又研制出一系列精密检测仪器。

高伯龙在实验室

  新世纪初,某新型器件由于性能优异,被海军部队选作核心导航部件,靶场试验屡获成功。海军某领导在试验现场夸奖道:“这是海军部队此类试验第一次取得百分百的成功,非常值得庆贺啊。”但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生怕器件还存在问题影响作战性能,又组织了一次次严格的试验。果然发现器件光强不太稳定,会对若干年后的使用造成隐患。

  在党委会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统一了思想:不能因为今天丢脸,就为明天的使用留下隐患。他们主动找到海军相关部门,说明了情况。海军领导对此很是理解,主动提出给他们半年时间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他们改进了该型器件,并使得某武器平台的打击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海军领导高兴地说:“你们是干实事的人,武器装备由你们研制,我们上战场一百个放心。”

  矢志激光永不悔

  在国防科技展厅,激光技术展示格外引人注目,一束束神奇的光芒,正向人们显示着科学的魅力。这是两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全内腔绿光氦氖激光器”和“环形激光器”,它的主要完成者,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他以超凡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毅力,为中国激光技术领域填补了七项空白,以十余篇(部)精辟的论文和专著把中国激光技术的若干理论推到了世界前列,并为这个领域培养造就了一批高质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

  高伯龙是激光物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岑溪人。195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及激光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究的“全内腔绿(黄、橙)光氦氖激光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主任教员、讲师、副教授,长沙工学院物理研究室、激光研究室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国家863高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 名誉理事,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

  50年代初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几个出类拔萃的高材生,其中之一便是高伯龙。他立志要当一名有成就的理论物理学家。1954年,由于工作需要,高伯龙被选调到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一口咬定要进物理教研室,专心在理论物理的海洋中酣游畅想。

  然而,历史的机遇促使他改变了初衷,将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地标定在祖国的需要上。

  60年代初,美国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第一台氦氖红光激光器,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激光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设想,更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并纷纷开始进行“环形激光器”的研制工作。然而,专家们没有料到,这项工作竟会如此之难,其中的关键技术——基础工艺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