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激光制冷的发展、应用及其它制冷技术

  对分子制冷要比对单个原子更加复杂。原子可以通过激光来制冷,因为来自激光束的光粒子被吸收后,原子会重新发出一个光子,从而减少动能。经过上千次这种反应滞后,原子就被冷冻在绝对零度附近十亿分之几的范围内。但分子比原子更重,更难对激光起反应。而且,分子会以原子键和旋转、自旋的方式储存能量,这些因素都让分子很难变冷。

  2.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的发展

  早在1929年,PPringsheim就提出通过反斯托克斯荧光对材料进行制冷的设想,但遭到SV当日咯烷等人的强烈反对。其后,他与反对派物理学家SVdrilow等人进行了长达16年的论战,论战的焦点主要在于该制冷方法是否违背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1946年著名的物理学家LLandan利用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吧发光物体与光组成的系统作为热力学研究对象,证明了利用激光制冷是可能的。

  1950年,法国学者AlfredKastler发现了“Lumino-caloric”效应。他紧紧报道了实验中系统温度升高的速度变小,没能观察到系统的温度降低。

  1995年,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空间制冷技术研究组的Epstein及同事首次通过激光诱导反斯托克斯荧光在固体材料上成功地获得可测量的制冷量。

  1999年,低温物理学家EFinkeipen利用掺杂蓝宝石激光器激发GaAs/GaAlAs半导体量子阱材料的空穴激子,实现空穴激子的反斯托克斯荧光发射,给出了不同温度下制冷效率与制冷温度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开放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中,先后提出了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的单中心制冷物理模型、能量传递模型及双机制并行的物理模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