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冷却离子——中国学者解读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获奖科学家有合作
2000年,郭光灿和学生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阿罗什很快发现了这篇文章,并在2001年用此次获奖的实验方法证明了这个理论。
“实验成功之后,阿罗什在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很高兴在实验上把你们的方案做出来。’”郭光灿告诉记者,后来,他的学生还有两篇理论文章同样被阿罗什小组用实验证明。随后,这名学生还被阿罗什邀请去法国访问学习了一段时间。
张天才说,国内最近几年也有若干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单量子系统操控和腔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很多从事量子光学研究的单位与阿罗什所在的法国巴黎高师有多年的密切合作交流关系。”
提到两位获奖的科学家,潘建伟称,他在奥地利留学时便结识了阿罗什。“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科学家,而维因兰德则更具备美国西部牛仔的气质。”
中国更需原创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都有相关项目支持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张天才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整个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年6月,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
不过,在探讨到两位获奖科学家的成就时,中科院院士孙昌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在量子研究领域,目前中国的实验水平已经很高了,但相比两位获奖者的成果,因为中国用的都是商业化设备,所以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很难有真正原创性的创新。”
法美科学家让量子从“虚”变“实”
在微观领域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最小的单位跳跃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叫做量子。然而,当人类深入探究量子世界时却陷入了“泥沼”:单个粒子一旦与外部世界发生互动,就会丧失它们神奇的量子特性。因此,量子物理预言的许多现象无法被直接观测。这一窘境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因两位科学家的工作得以改变。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