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区域组网完毕 激光技术新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杨福民先生在万籁先生带领下提出了月球和人卫激光测距的研究课题。限于当时设备条件,仅开展了人卫激光测距研究。1972—1975年上海天文台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合作,建成第一代红宝石激光测距系统,可测量3000公里以内的近地卫星,测距精度1~2米,是我国第一台完整的并投入应用的卫星激光测距系统。这些成果分别获得中科院和上海市重大科学成果奖、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1977—1983年上海天文台与中科院多个单位合作,采用了YAG调Q激光器,建成我国第二代人卫激光测距系统,可测量八千多公里的LAGEOS卫星,测距精度15厘米。第二代测距系统参加了国际地球自转联测,获得与国外台站几乎相等的权重,得到国际分析中心高度评价。此工作获得198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上海天文台采用了上海光机所研制的YAG锁模激光器,并研制了微机控制系统,建立了我国第三代人卫激光测距系统,实现了卫星自动跟踪,测距精度5-6厘米。该系统实现了对ETALON卫星测距,使得测程扩展到二万公里,在ETALON国际联测中,观测数量进入全球前五名,受到美国宇航局等同行的赞赏和祝贺。
上海天文台从1988年开始白天卫星激光测距技术研究。1992年第一次成功实现对8000km的LAGEOS白天激光测距试验。经过多年对测距系统的改进,采用多种新技术,取得了大量的白天观测数据,建立了我国首套白天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也是当时国内唯一具有白天测距能力的台站。1997年11月,通过了王大珩先生为首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上海天文台白天卫星测距系统是一套集激光、精密光学机械、微光探测、计算机控制、卫星轨道精密计算、天文数据处理等技术和方法的综合系统。特别是采用了多种滤波技术,成功地从白天的强烈背景噪声中检测出单光子回波信号”。“这项成果使我国卫星激光测距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属首次实现、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项成果获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上海天文台与捷克技术大学合作,采用皮秒计时器等技术,对几颗反射器分布较好卫星的单次测距精度达到7-8毫米,测距水平进入国际前列。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立即试用>> 燧石技术,赋光智慧,超越感知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筑梦启光 砺行致远 | 新天激光数字化产研基地奠基仪式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抗冻不流汗——锐科激光『智能自冷却激光器』重磅发布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宾采尔激光焊接领域一站式应用方案在线研讨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