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面向2020年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激光技术不会缺席

  “最初我们是想找到一种方法,只需一步就把量子比特放在其状态中任何可能的叠加位。”论文第一作者、物理学研究生克里斯托弗·耶尔说,“结果我们只需调整与自旋电子相互作用的激光就实现了这一点,而且我们能产生自旋态的相干旋转,并读出电子的相对自旋状态。”

  此外,全光方法还有升级的潜力。物理学研究生戴维·克里斯托指出:“假如你有一排按顺序排列的这种量子比特,当用传统的微波场方法时,很难在与其中任一个‘交谈’时不影响其他比特。理论上,在一个理想的光学系统中,新技术能把光线集中到单个量子比特上,只跟它‘交谈’。”

  研究小组认为,虽然开发出实际的量子计算机还要再等几年,但新研究为这一最终目标开辟了新路径。量子计算设备能执行某些精密计算和复杂功能,比现有计算机效率高得多,将推动诸多领域进一步发展,如量子加密和量子模拟。

  4、激光通信解决量子密钥传导难题

  量子密钥是迄今人类所知最安全的密钥,可如何将密钥分发给地球上任意点上的用户,却是个大难题。最近,中国科学家又将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向实用化方向推进了一步:他们验证了用低轨卫星向世界各地分发量子密钥的技术的可行性,为未来实现基于星地量子通信的全球化量子网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前天出版的《自然·光子学》以长文形式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量子密钥既无法被复制,又可及时发现窃听者,从而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安全的密钥。可如何将量子密钥分发给地球上的任意两个用户?全球量子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一开始,科学家试图利用光纤来做信道,却发现很难突破距离限制。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彭承志等研究员开始探索一条新路抛弃光纤,“空对空”地传输量子信息,即自由空间量子通信。

   “在自由空间,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很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其损耗更小,这使得自由空间信道比光纤信道在远距离传输方面更具优势。”彭承志告诉记者,此后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地面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的距离从16公里,一直增加到100多公里。

  若可穿越地面百公里大气,就相当于满足了在太空中穿越上千公里对信号衰减的苛刻条件。这一技术的获得与成熟,就使利用低轨道卫星平台实现量子密钥分发有了可能。数年前,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合作,开始研发量子科学卫星上的相关载荷。

  要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必须克服大气层的传输损耗、量子信道效率、背景噪音等诸多问题,尤其低轨卫星和地面站始终处于高速相对运动之中,而且卫星在运行中也会不停摇摆这不同于信号发射与接收都可定点的地面实验。如何在这些情况下建立起高效稳定的量子信道,保持信道效率以及降低量子密钥误码率,成为关键性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这个多方协同的创新团队自主研制了高速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光源和轻便的收发整机,自主发展了高精度的跟瞄、高精度同步和高衰减链路下的高信噪比及低误码率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王建宇告诉记者,星地量子通信的本质是极弱的激光通信,是从在太空中不断移动的卫星上,发出极其微弱的激光,再在地面上一个个光子地接收下来,几乎所有的参数都扣着理论极限。

  这些卫星载荷研制出来后,科学家还让它坐上旋转平台,来模拟低轨道卫星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让它搭乘热气球,来模拟随机振动和卫星姿态;让它发射的激光穿越百公里地面自由空间信道,来模拟星地之间高衰减链路信道从多个角度验证星地之间安全量子信道的可行性。经过在上海研发基地和青海湖基地的多年奋战,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