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3D打印产业之争:郭台铭PK奥巴马

  二是加大对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3D打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推动设立3D打印产业发展资金,探索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3D打印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第三方检测试验平台建设、加强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建议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以现有的研究机构和主要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联盟,加强官产学研的沟通与交流。

  三是加快3D打印的试点示范与推广。3D打印发展初期要靠国家相关部门来统筹布局、合理安排,在有技术积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的地方先行先试,根据效果进行推广。可以先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开展一些示范应用,在示范的过程中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积累发展经验。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筛选技术条件好、应用需求大的代表性省市建立3D打印应用示范基地,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形成通用性、标准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平台,加快推进产业、技术与应用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和积累3D打印机的运营和管理经验。

  在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中,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各地的工业基础和特色,选择发展相应的3D打印技术。必须清楚地知道,当地的主要产业或者优先发展的产业需要哪些3D打印技术。另外可开设类似3D照相馆式的工作站,开展3D打印的应用推广和普及。因此,对于3D技术,各级地方政府应针对当地产业实际需要的技术,进行大力、持续性的扶持。

  目前,已有南京、武汉、东莞等城市先后表态要在3D打印上有所作为。2013年3月24日,中国首个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南京栖霞区,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总部基地落户南京经济开发区。南京市政府表示,争取把南京打造成中国3D打印技术的制高点。武汉则抢先成立了“中国首个3D打印工业园”。在“世界工厂”东莞,3D打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写入了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四是尽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在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中,大学主要进行基础研究,研究所侧重于共性技术研究,企业主要致力于应用性研究和最后的产品化,产研学三方在市场机制下合作互补。但在中国,这三者的关系,却呈现出错位竞争的局面,致使科研与产业严重脱节。一方面,中国的大学越来越热衷于应用研究,甚至自办企业。中国的3D打印产业目前就呈现出浓厚的“高校”的色彩:除清华大学的北京殷华外,西安交通大学派生出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则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另一方面,中国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绝大多数放弃了长期的共性技术研究,转向能在短期内解决生存问题的应用开发。在这样的格局下,制约着诸多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难题,事实上却处于无人攻坚的状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