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一个激光技术一个光学光纤

  抛却烦恼,诺贝尔奖来得有点迟

  2009年10月6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高锟获得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知道高锟教授健康内情的人,都不免叹息说:“要是早几年获这个奖该多好!”原来从2004年初,高锟经过检查得知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以后由于小脑的进一步萎缩,高锟的记忆和说话能力颇受影响。高锟获奖的消息传开后,妻子黄美芸在接受采访时伤心地说:“因为你们都知道这个人以前是怎样的,这个病将他改变,以前那个人已经走了,不再在这里……”

  在家中接受旧金山华语电视台访问时,黄美芸温柔地问他:“你知不知道你是光纤之父?而且获得诺贝尔奖了。”高锟一脸茫然,只是重复道:“光纤……光纤之父。”他看来已忘了自己心爱的尖端科学。采访的记者问高锟,妻子尽心照顾他,是否很爱她?高锟说了两次:“是,她很好的。”回应言简意赅,尽显深情。

  人们最担心的是他无法参加诺贝尔奖的授奖典礼,但黄美芸很有信心地说:“高锟一定会去瑞典领奖,毕竟这是极难得的荣誉。”

  黄美芸的预计没有错,高锟的健康状况允许他出席诺贝尔奖的颁奖盛典。瑞典国王知道高锟教授的病情,所以在颁发奖章和奖金时,他特意向高锟走过去,把奖章和奖金支票送到他的手上,而没有让他像别的获奖者那样走到舞台中央一个带有大大圆圈的N字中央。

  现在高锟夫妇定居美国加州旧金山附近的山景城,过着平淡而规律的生活。如今到了晚年,高锟的老年痴呆症加深,黄美芸要24小时贴身照顾。

  “光纤之父”忘了光纤,顶尖科学家变得像小孩子那样单纯,令许多人唏嘘不已。但高锟的中学同学李文彬却认为:“精明还是痴呆已不重要。他的脑袋已完成造福世人的任务。”他认为是上天为高锟安排了一个快乐的晚年--要高锟不用烦恼。

  人物资料:

  高锟,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目前在香港和美国加州山景城两地居住。高锟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与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研成就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举世公认高锟是提出用纤维材料传达光束讯号,以建置通信的第一人。高氏仍在英国求学的1960年代,大家已经知道讯息是可以用数字或模拟的方式传送。当时已有人研究,透过气体或玻璃传送光,期望可达到高速的传送效率,但无法克服讯号会严重衰减的问题。1965年,高氏对各种非导体纤维进行仔细的实验。按他分析,当光学讯号衰减率能低于每公里20分贝时,光束通信便可行。他更进一步分析了吸收、散射、弯曲等因素,推论被包覆的石英基玻璃有可能满足衰减需求达到波导。这项关键研究结果,推动全球各地连串运用玻璃纤维波导来通讯的研发工作。高锟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