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国内外激光行业热点新闻回顾
四、国防科大接力攻关激光陀螺43载
43年前,科学家钱学森将激光陀螺的技术原理写在两张小纸片上,郑重地交给了国防科大人。43年后的今天,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不负重托,在院士高伯龙带领下,三代人接力攻关,将纸片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备独立研制激光陀螺能力的国家。
激光陀螺,被誉为惯性导航系统这顶皇冠上的“明珠”,是让战机突防能力更强、舰船跑得更远、导弹打得更准的核心部件。激光陀螺虽“小”,却集成了光、电、机等诸多尖端高科技,考量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装置,引发了世界光学领域一场技术性革命。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一些科研单位也开展过这项研究,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放弃。1971年,着眼未来我国国防战略需求,国防科大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艰苦攻关。
“别人能干成的,我们也一定能干成。”一次次艰苦鏖战,突破了一项项理论研究难点,攻克了一个个技术工艺难关。43年来,他们怀着强烈的创新自信,以“拼命三郎”精神攻克了一个个常人无法想象的难关,在荆棘密布的科研荒野上闯出了一条新路:1976年,高伯龙撰写的《环形激光讲义》一书出版;1984年,成功研制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1994年,我国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诞生,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2000年,首条激光陀螺生产线建成……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他们创造了我国激光陀螺技术领域里数项“第一”,其精度和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几代国防科大人的青春和热血化作令国际科技界惊羡的强军之“光”。
五、马新强重执华工科技帅印
“我很明白,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这是离职两年、重掌华工科技“帅印”的马新强的就职演讲。6月23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马新强时隔两年重执帅印,当选董事长,原华工激光董事长闵大勇出任华工科技总裁。股东大会现场颇为热闹,机构、股东代表、媒体加上公司高管等共四五十人,是平时公司股东大会参会人数的两倍左右。
这可能与马新强的复出有关。熟悉华工科技的投资者可能知道,马新强今年50岁,早在2005年7月开始,就已担任华工科技董事长。不过,2012年因涉及公司内幕交易案件,其董事长职位被罢免,当时仍保留公司党委书记、第五届董事会董事职务不变。有业内人士曾表示,马新强在华工科技多年,根基深厚,离任可能为权宜之计,假以时日有可能重执大旗。
时隔两年,马新强果然复出。根据公司昨晚公告,经股东大会审议,马新强以100%的票数当选公司董事;随后经董事会选举,全票当选为公司董事长。
六、激光界的“诺贝尔奖”
6月27日,首届国际激光产业高峰论坛表彰激光界的“诺贝尔奖”。在大会发布的24项激光应用领域 “中国第一”成就中,武汉贡献了19项。
在改变中国的“武汉之光”名单中,有全球第一个拥有“光谷”称号的东湖开发区,中国专利拥有量第一的企业楚天激光,中国第一台万瓦级二氧化碳激光器的创造者华工激光,发明第一台万瓦级光纤激光器的锐科光纤,第一家将激光技术应用到光纤通信领域的武汉邮科院等。
七、第二届世界3D打印大会
一年前是“沾边就涨”,一年后是谨慎观望,3D打印之于资本市场,已从一个看不懂但很美的梦想,变为日益熟悉并冷静面对的现实。6月19日,2014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博览会在青岛开幕,金运激光 、光韵达 、银邦股份 、银禧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携其3D打印产品亮相。
据介绍,2012年世界3D打印行业的产值是120亿至130亿元,国内仅8亿至9亿元;2013年世界3D打印行业的市场规模大概在200亿元,国内翻番增至20亿元。“预计2014年国内3D打印的产值可以再翻一番,有望达到40亿至50亿元。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市场规模仍十分有限,但也意味着巨大的放量空间。”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表示。
目前,3D打印在文化创意、工业、生物医学领域均有成熟的应用案例和广泛市场。相比之下,在工业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更大、技术优势更明显。在工业领域,目前最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金属结构件、个性化精密零部件的直接制造。在生物医学领域,目前正在探索的应用除了义齿和义肢外,还将在组织工程方面大有用处。
相比于去年对3D打印技术的模糊认知和盲目热情,今年市场对3D打印的认识已更加客观冷静。罗军认为:“目前3D打印行业还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引领,无论在大众消费(桌面级)、工业、生物工程等领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未来3-5年是3D打印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全球3D打印技术的竞争,关键就在应用市场,因此打开应用市场是我国3D打印发展的关键。”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