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从事激光、光学领域研究院士汇总【一】

2014-09-12 00:58
来源: 激光网

  侯洵

  光学家,1936年12月6日生于陕西咸阳。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从事瞬态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参与中国核试验、激光核聚变及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制了8种变象管高速摄影机,使中国超快现象诊断的时间分辨率提高6个量级,响应范围覆盖红外到软X射线整个波段,为开创中国光电子类高速摄影领域做出了贡献。在中国首创转移阴极与冷、热铟封技术,最先研制成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提出联用激光照明、干涉滤光及象增强器技术,解决快、暗、小目标测量难题,发展了中国新一代靶场光测设备。在国内率先研究透射式负电子亲和势GaAs阴极及场助Ⅲ-Ⅴ族光阴极与第三代象增强器,发明了钯银氧铯阴极,为中国光电器件及夜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黄维

  有机光电子专家。南京邮电大学教授。1963年5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籍贯河北唐山。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2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子学研究。在构建有机光电子学科体系、实现有机半导体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等方面取得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有机半导体p-n能带调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高性能三基色有机半导体,使有机半导体的研究从经验摸索上升到理性设计阶段;针对蓝光半导体器件的稳定性难题,提出了有机半导体的凝聚态结构调控策略,成为解决有机半导体光谱稳定性的通行方案;拓展了有机半导体在传感、存储和激光等方面的应用。

  简水生

  光纤通信和电磁兼容专家。1929年10月25日生于江西萍乡。1953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北方交通大学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建立了JN和IK函数,丰富了Bessel函数理论,研制成我国第一根偏振保持单模光纤三万至三十万象素石英传像光纤双窗口双零色散光纤动态单纵模激光器异型钢丝超强型束管式光缆系列。目前正在从事的国家重大课题有:利用漏泄波导综合光缆和光纤陀螺实现高速铁路列车实时追踪系统的研究OTDM光孤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的研究。

  匡定波

  红外及遥感专家。1930年9月1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负责研制成航空红外扫描相机、卫星姿态测量红外地平仪、导弹弹道测量红外捕获跟踪系统等先进装备。70年代以来,在国内开创并主持了航空对地观测红外和多光谱技术的研究,发展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资源遥感扫描仪系列,成为中国航空遥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科研群体创建了中国卫星红外遥感较完整的技术基础,负责设计多种卫星红外遥感仪器,其中扫描辐射计是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核心仪器,其在轨性能达到国际公认的先进水平,仪器设置的海洋水色观测波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

  林尊琪

  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1942年6月3日生于北京市,原籍广东潮阳。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现任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高功率激光驱动器和X光激光研究等。研究高功率激光空间传输的基本物理问题,在神光Ⅱ激光装置研制中创新解决了同轴双程主激光放大器的新型空间滤波技术、全激光系统像传递技术、新型三倍频模拟光技术、三倍频稳定高效转换系列技术、神光Ⅱ高效全光路系统自动准直技术等难题,推动了激光驱动器研究能力的质的跨跃。完成神光Ⅱ激光功率平衡、精密瞄准、远场焦斑旁瓣分布研究等多项装置精密化工作。研究激光在高密度等离子体冕区传播的多种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发现若干重要新现象。

  刘盛纲

  电子物理学家。1933年12月25日生于安徽肥东。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长(1985-2001)。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建立了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线性及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静电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概念及其理论提出并建立了特殊准光学谐振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发展了相对论空间电荷波理论和自由电子激光的空间电荷波理论。近年来又提出了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提出了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并发展了微波等离子体激发准分子激光的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工作,为等离子体微波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