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无人机和激光雷达 会是一对好CP吗

2018-11-23 16:22
来源: 亿欧网

技术链条渐渐完备:令人期待的无人机未来

无人驾驶,看起来很近,其实很远,很多技术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几乎无解。比如说高达10万美元的汽车激光雷达,就让汽车造价很难被普遍商用。

激光雷达无人机,则是看起来很近,实际上也真的很近。因为禁锢它的技术锁链,正在被一一拆除:

1、成本问题。精度要求越高,激光雷达的成本就越大。但空中探测并不需要和地面交通一样的高精度,而且大量的微型激光雷达感应器厂商,正在想方设法解决这方面的不足。

比如DARPA推出的专为自动驾驶而设计的小型激光雷达SWEEPER,就能达到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的要求。

2、续航问题。无人机的稳定性决定了它的有效使用时间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工业上使用的大功率设备,波士顿无人机制造商CyPhyWorks新发布了一款无人机,在执行巡航任务时,由一条“微丝”连接,既可以传输数据也可从外部发电机、车辆或其他设备获得电力,理论上说可以永不着陆充电,长续航工作正在成为可能。

3、算力问题。无人机的有限算力,导致自主执行和完成复杂任务在现实情况下异常困难。比如利用激光雷达的实时监测实现避障,目前还不是非常流畅和成熟。而通过地面通讯基站和云服务器的协同作业,就让无人机有了一个强大的计算外挂,也就降低了复杂任务的难度。

4、多模态问题。目前自动无人机还面临的一大症状就是硬件“大拼盘”带来的数据不互通。

激光雷达的3D数据,与高清摄像头、声纳、感应器等零件的多模态混合作用,要投射到云处理器来进行识别处理。利用多模态AI算法,就可以读取、对比和分析二维、三维等复杂环境中的多重数据,来合并生成更精准的高维地图。

这或许是个好消息,低成本、高续航、多模态算法的激光雷达无人机,目前看来大规模商用甚至民用,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永不消逝的烦恼:为什么这对CP只能是“创可贴技术”?

当然,很快到来并不意味着没有不足。尤其是激光雷达+无人机这样看起来威力极大的事物。

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无人机在数据采集中进行隐私窥探?

地面取景的信息后置,可以对一些不恰当的数据展示进行处理。比如谷歌地图就设置了一个面部识别并自动打码的功能,用户也可以要求谷歌对他们的房子或车进行永久性打码。甚至曾经为了保护一头牛的隐私而对其脸部进行了虚化。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理解和建立技术伦理要比技术本身难度大多了,而且成本更高。

也就是说,拥有激光探测功能的无人机,注定很难直面大众用户。

与有限的商业场景所对应的,将是它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小,为它做过多的投入是没有意义的。失去了商业价值之后,还会有人愿意投入铺设基站、建立频谱等基础设施建设吗?

我们固然可以画出一张商业上无限美好的大饼,但缺少了基础设施这些后端硬件的支撑,关于激光雷达无人机的想象力,始终只能停留在“备胎”层面。

综合来看,激光雷达和无人机所带来的商业想象力,注定了是一个带着镣铐的“创可贴技术”,作为其他地理信息系统的补偿方案,它会带来不少惊喜。但越是耳聪目明,越是会被众人所警惕。

在技术已经不成问题的当下,要跨越心理的迷障,真可以算是一道天堑了。

(作者:脑极体)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