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科学院有哪些激光领域的院士?

激光玻璃领域

干福熹

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1933年1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光学玻璃试制基地。建立了我国耐辐射光学玻璃系列研究光学玻璃的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发展新品种。研究激光玻璃的激光及发光特性研制掺钕激光玻璃,国内第一个获得激光输出建立激光钕玻璃系列,研究过渡元素及稀土离子在玻璃中的光谱及发光性质研究玻璃的光学常数及外场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研究玻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无机玻璃性质的计算体系。研究光存储用各种先进薄膜,发展了可擦重写新型光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特等奖等。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国际玻璃界的大奖-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

姜中宏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原籍广东广州,1930年8月7日生于广东台山。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光学材料领域研究。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强激光用钕玻璃材料,分别为:高能激光系统用的硅酸盐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神光Ⅱ”和“神光Ⅲ”预研装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盐钕玻璃。在理论研究中,根据混合键型玻璃形成特性,首次提出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法,实现了玻璃形成区的半定量预测。采用连续相变方法推导出非对称不溶区。研究玻璃结构的相图模型,提出玻璃是由最邻近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理论,可计算玻璃中的基团及硼配位数比例。将热力学反应判据用于清除白金机理研究,通过预测的计算,找到了合适的工艺条件。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国家进步一等奖、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激光化学领域

沙国河

物理化学家 1934年5月7日生于四川成都。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激光化学、分子动态学及化学激光研究。20世纪60年代从事硼烷合成、气相爆震波及高温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我国首台化学激波管。70年代研制成功微波吸收材料,满足了国防急需研制成功连续波和脉冲氟化氢化学激光器,进行了激光与靶面作用研究,给出了激光支持爆轰波传播及等离子体屏蔽的清晰物理图像,为我国强激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80年代以来,在激光化学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中,发展了激光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了分子激发态碰撞传能的机制、倾向规则及取向变化规律。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察到分子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郑兰荪

无机化学家 1954年10月22日生于福建厦门,籍贯江苏吴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原子团簇合成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相关纳米结构材料。通过合成与表征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间产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

<上一页  1  2  3  4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