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激光相关企业/机构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截止2020年5月29日,我国被美列入“实体清单”总计达到1373条,其中与激光相关科研院校和企业达到13家,其中研究机构2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精密光学工程研究中心;高校6家: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企业5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义乌市天鹰光学仪器公司、海康威视、砺剑天眼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简称“中物院”,是国家科研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两大实验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Laser Fusion Research Center, CAEP,简称中物院八所)成立于2000年4月。中物院八所作为中物院的核心研究实体之一,主要从事激光聚变研究中的物理实验、诊断、靶制备、激光驱动器设计与建造等工作,是专业齐全的激光聚变研究实体。中物院八所本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地区,在成都市高新区、双流银河596园区设有分支机构,现有职工约900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700名。
中物院八所下设10个研究部、3个支撑中心,分别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物理与瞬态时空诊断技术、特种材料与微靶制备工艺、强光光学与高功率激光技术、先进光学制造与精密光学检验技术、光学精密装校技术和工艺、高能量密度物理和强辐射源产生与应用、ICF先进靶材料研究、精密光学元件生产、光纤激光、激光技术总体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程和生产工作。中物院八所已建立了精密时空诊断实验室、特种材料实验室、超强超短脉冲激光物理与技术实验室、高能激光技术实验室、精密光学检测实验室、先进光学制造工艺实验室等一系列国内一流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具备一流的科研工作环境。
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
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筹建于1984年,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研究所,主要从事高功率激光驱动器及其先进技术、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相关物理、高能密度物理、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和高压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成都精密光学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于1995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成都精密光学工程研究中心专业从事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先进制造和精密检测研究工作,占地三十余亩,科研及生产洁净用房近万平方米,现有职工300多人。
成都精密光学工程研究中心配备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检测设备,集研究、设计、批量生产、检测为一体,通过课题研究及生产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在大尺寸、非球面光学元件加工技术、薄膜技术和光学元件精密检测技术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引进多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和检测设备,自主拥有多项关键工艺技术。建立了多条光学元件加工流程线,具备了小批量光学元件生产能力,并通过了国家专项评估。自主完成了国内首台500mm大口径相移干涉仪的研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并实现了高技术光电检测仪器的产业化。
国防科技大学是国防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下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列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70年学校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学校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占地总面积373公顷。
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下设光电工程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定向能技术研究所。学院以光电技术在国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为牵引,主要从事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和光电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应用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在2006年全国光学工程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第四,主要研究方向有:激光陀螺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纳米光子学、光电仪器与测控技术、自适应光学等,其中激光陀螺技术、高能激光技术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是“十一五”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主要开展高功率微波与自由电子激光、强流相对论真空电子学、微波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高电压与脉冲功率技术等方面研究。声学学科主要开展强声技术和水声工程方面的研究。学院科研实验条件优良,拥有2个“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1个光子/声子晶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光电技术等12个高水平专业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旨在培养材料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应用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现设一个一级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六个硕士点、三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招收本科生150余名,硕士生160余名(包括本、硕、博连读),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5-8名,近年来还招收来华留学生10余名。
近五年来在“211工程”重点项目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激光材料加工与表面工程实验室”。王华明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在航空制造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些成绩在一个个数字当中得到最生动的体现:2005年7月成功实现激光快速成形TA15钛合金飞机角盒、TC4钛合金飞机座椅支座及腹鳍接头等4种飞机钛合金次承力结构件在 3 种飞机上的装机应用,零件材料利用率提高了5倍、周期缩短了2/3、成本降低了1/2以上;制造出了迄今世界尺寸最大的飞机钛合金大型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工程化成套设备,其零件激光融化沉积真空腔尺寸达4000mm×3000mm×2000mm;2009年,王明华团队利用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造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的主风挡窗框,在此之前只有欧洲一家公司能够做,仅每件模具费就高达50万美元,而利用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制作的零件成本不及模具的1/10;2010年,利用激光直接制造C919达中央翼根肋,传统锻件毛坯重达1607千克,而利用激光成形技术制造的精坯重量仅为136千克,节省了91.5%的材料,并且经过性能测试,其性能比传统锻件还要好。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电子科大,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电一邮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光信息获取、光存储、光传输、光交换、光信息处理,激光、以及光电图像显示等方向领域。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在光通信、光纤传感、激光技术和器件、信息显示、光电成像、集成光学等方面独步“武林”。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组建于1998年,学院的变革和发展可追溯到1954年,是一个具有较长历史而又蓬勃发展的学科型实体学院。学院设有无线电电子学系、光电科学技术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验中心、光电专业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和6个研究所。学院在高功率固体激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子信息学院激光拥有全国知名的激光微纳工程研究所,目前由冯国英教授担任所长,冯国英教授拥有激光光学领域10多项发明专利,著有《激光束的强度矩描述》、《激光模场及光束质量表征》、《波动光学》、《光信息技术及应用》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哈工大参与了探月工程等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有星地激光链路试验、神光III激光装置中的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
哈工大拥有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97年4月批准对外开放运行。该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可调谐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技术、激光空间通信等方面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先进研究平台,对提高我国光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哈工大马晶、谭立英教授团队负责的国际首次高轨卫星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技术尖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后续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等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简称“哈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
哈工程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伊君教授、高伯龙教授等众多激光领域泰斗级人物。赵伊君教授长期从事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的教学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在中国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高伯龙教授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和“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高伯龙教授团队填补了中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
哈工程有一级学科:光学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1、特种光纤及器件
2、光电传感、通信与测量技术
3、微纳光电材料与器件
4、激光与非线性光学
5、生物医学光子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英文缩写CETC)成立于2002年3月1日,是以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也是国家批准的国有资产授权投资机构之一,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主要从事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装备、通信与电子设备、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制生产。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70位。中国电科下属第十一研究所、第十三研究所及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在激光领域积累深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以下简称“十一所”),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研究所。60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项成果移交各地电子工业企业投产,并以整个专业调出方式分迁、援建了13个电子专业厂、所,1958年建立红外技术研究室,1964年建立激光技术研究室,1970年经国防科委批准,研究方向全面转向以固体激光和红外技术为主的光电技术研究。目前,十一所是我国唯一拥有激光、红外两大专业,集科研、生产、服务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光电技术研究所。
十一所现有职工1400余名,2019年5月30日,十一所迎来国有企业改革新的里程碑,以十一所为基础成立了中电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全面实现光电子领域的自主可控”为主责,以红外材料与器件、激光材料与器件及应用为主业,核心产品覆盖一代、二代、三代红外探测器及新型红外探测器、固体激光器、以情报信息、探测感知等领域为代表的光电系统及装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1956年始建于北京,1963年迁至河北石家庄,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十三所成为我国规模较大、技术力量雄厚、专业结构配套合理的综合性半导体研究所,其专业方向为半导体专业的微电子、光电子、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半导体高端传感器、光机电集成微系统五大领域和电子封装、材料和计量检测等基础支撑领域。十三所是工学硕士招生培养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单位。
十三所现有员工6000余人,其中事业编制1800余人,事业编制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1200余人,包括研究员83人,高级工程师359人,工程师442人。十三所自建所以来的50多年里,在半导体领域先后创造了54项国内第一,如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1956年)、第一只硅超高频晶体管和第一块硅集成电路(1965年)、第一只砷化镓微波场效应晶体管(1977年)、第一只长波长半导体激光器(1980年)、第一块砷化镓集成电路(1982年)、第一只宽禁带氮化镓功率器件(2004年)等。
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34所)是中电网通的重要组成部分。34所1971年始建于成都,原属总参通信兵部19研究院,1975年迁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中央直属一类科研事业单位,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单位,是我国最早成立并专业从事军事光通信系统、整机以及相关组件和模块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化研究所。
目前,34所作为军事光通信技术总体单位和军事光通信设备主要供应商,在军事光通信领域形成了特有的专业优势,在军事光通信系统组网、野战光传输系统、超长距离无中继全光传输和近地大气激光通信等技术方面占据了国内领先地位。
中国航天科工现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22位、中国企业500强第82位、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42位。企业总部位于北京,所属22家二级单位,控股9家上市公司,企事业单位近500户,分布中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及境外地区。在职职工近15万人,拥有包括9名两院院士、9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4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8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内的一大批知名学者和高级专家。
中国航天科工及其附属公司拥有庞大的激光产业,目前已完成特种光纤、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激光技术上游产品产业化等项目落地。为发展激光技术,航天科工以四院为依托,组建成立了武汉光谷航天三江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投资24亿元建设激光科技园,联合23家国内高校和行内优势单位成立了国家级激光装备创新联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此前曾表示:力争2020年实现激光产业收入超过300亿元。
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业务聚焦于综合安防、大数据服务和智慧业务,构建开放合作生态,为公共服务领域用户、企事业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提供服务,致力于构筑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的智慧城市和数字化企业。
2019年营收577.52亿元,同比增长15.88%,全球员工超40000人(截止2019年12月31日),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超19000人,研发投入全年营业收入 9.51%(2019年),绝对数额占据业内前茅。海康威视深耕视频监控,在主业发展过程中逐渐进入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能驾驶等多领域。公司在激光光源、激光雷达、激光摄像、激光机器人等产品均有布局。
2017年物流大展CeMAT,海康机器人展台首次亮相了几款物流搬运机器人新品,包括叉车系列及复合型机器人系列等等,同时还带来了自主研发的激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导航系统。
2018年海康威视子公司海康机器人推出的3D激光轮廓传感器,旨在实现在线高速非接触式高精度三维测量,提升产品质量,量化生产数据。
2019年海康威视机器视觉自主研发新一代智能线激光立体相机MV-DL2040-04B-H,MV-DL2040-04B-H线激光立体相机,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通过高性能图像采集系统获取被测物表面的激光轮廓线,进而通过硬件内置的高精度图像处理算法和体积测量算法,实时输出目标物体精确的尺寸数据,在确保测量范围1m3、测量精度5mm的前提下,支持最大运动速度2.5m/s,主要应用于物流行业自动化领域。
义乌天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是一所最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对于设计、制造与销售,公司本部位于世界闻名的全球小商品城-中国义乌。天鹰制造的高顶端光电系统,监控红外热成像摄像机,红外热成像瞄准镜,激光目标指示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模块,光电搜索与跟踪系统是被广泛认可的最具有创新性, 别质量和最高的性价比。该系列产品可用于夜间监视;狙击与反狙战斗;搜索抢险救援任务;狩猎与动物观察;执法;夜间照象与视频拍摄;船舶的安全航行;测距,目标定位和火控系统;以及稳定跟踪海陆空目标。
深圳砺剑天眼科技有限公司(原“绵阳天眼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及砺剑防务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军民两方合资建立,是一家致力于轻小型激光雷达系统研发、生产、销售,提供专业测绘技术服务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立即试用>> 燧石技术,赋光智慧,超越感知
-
7月30-31日报名参会>>> 全数会2025中国激光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筑梦启光 砺行致远 | 新天激光数字化产研基地奠基仪式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抗冻不流汗——锐科激光『智能自冷却激光器』重磅发布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宾采尔激光焊接领域一站式应用方案在线研讨会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