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激光行业一周热点:诺贝尔奖与人造太阳

  ——2013年诺贝尔奖各大奖项陆续揭晓,回顾历年诺贝尔奖,其中也不乏华人的身影。本文将简单回顾那些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以及他们的突出贡献。同时人类最伟大的工程项目美国国家点火装置首次实现了能量盈余,这是激光核聚变技术的重大进展,也为清洁能源开辟了新的天地。号称世界最强的福特级航空母舰上周下水,其配置的激光武器系统同样引人注意。接下来OFweek激光网带你看上周激光行业的热门事件:

  1、激光技术与诺贝尔奖:回顾那些获奖的华人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7日宣布,把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和1名德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回顾往届诺贝尔奖,其中经常会出现华人的身影,同时也在激光光学领域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解释 “精确投放”

  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汉松走上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演讲台,宣布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姓名和获奖原因。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兰迪·谢克曼和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分享奖项。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他们的研究成果解答了细胞如何组织传输,谢克曼发现了能够控制细胞传输系统不同方面的三类基因;罗思曼20世纪90年代发现一种蛋白质复合物,令囊泡基座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基于这两人的研究,祖德霍夫发现并解释了囊泡如何在指令下精确释放内部物质。

  声明说:“这些发现对我们理解细胞内外物质适时精准投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松说:“设想一下,无数人走在广阔的大街上,他们怎么找到正确的道路,公交车又会在哪里停下,打开门让这些人下车?细胞内存在同样问题,即找到不同细胞器间的正确道路并(让搭载的物质)出来、进入到细胞表面。”

  历届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李政道、杨振宁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详情阅读:2013年诺贝尔奖开启:回顾那些获奖的华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