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事激光、光学领域研究院士汇总【二】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激光、光学的研究从未停歇,据OFweek激光网最新统计,中国科学院从事激光、光学领域的院士约有22名,以下为部分详细信息:
刘颂豪
光学与激光专家。原籍广东顺德,1930年11月生于广东广州市,1951年毕业于广东文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期研究稀土玻璃化学成分与其光学性质的关系,发展了高折射率低色散的稀土光学玻璃。研制成功的CaF:Dy2+红外连续固体激光器,是我国最早研究成功的三种固体激光器之一。研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现受激克尔散射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研究激光对靶材和光电元件的相互作用效应,为应用提供了重要成果和参数。在我国率先建立超声分子束激光光谱学实验方法,用于物理和化学研究。率先开展激光生命科学研究,首次探测到常温下蛋白分子产生的双光子诱发荧光,系统研究了血卟啉衍生物治癌的光动学机理,为中国激光生物学和激光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彭堃墀
光学专家。1936年8月25日生于江苏镇江,原籍四川广元。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现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固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量子光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研制了内腔倍频稳频Nd:YAP/KTP激光泵浦源,设计了半整块光学参量放大器(OPA),在同一个实验装置上获得多种非经典光场,应用强度相关孪生光束实现了精确度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微弱信号检测与量子非破坏测量。利用纠缠态光场完成了连续变量量子密集编码、三组份纠缠态光场产生及通道容量受控量子通讯等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基础实验。设计了易于实现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交换与量子通讯网络实验系统,为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可行的实验方法。利用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发展为全固化单频稳频倍频Nd:YVO4/KTP、Nd:YAP/KTP激光器并已形成产品。
王家骐
光学仪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2月生于江苏苏州。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6年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学位。现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理事长、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机械分会主任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大型光学精密仪器设计、空间对地图像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及总体误差理论分析。研究和开发了我国重大和重点工程需求的多种型号的大型、高集成度和高精密度的光学和光电仪器,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有关领域的技术水平。
王立军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7月13日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市,籍贯吉林舒兰。197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系,1982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瓦级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运作的可行性,提出多增益区等新结构和设计理念,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瓦级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并陆续取得了一些国际同期最好成果。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无铝量子阱长寿命边发射激光器。提出了多种半导体激光合束结构及方法,研制出高光束质量高功率密度半导体激光系列光源,在多领域获得重要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王启明
光电子学家。1934年7月3日生于福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参与筹建中国半导体测试基地,建立了一系列材料测试系统。1963年开始致力于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在中国首先研制成连续激射的室温半导体激光器,先后使短波长和长波长激光器寿命突破10万小时,达到实用水平。发现了双异质结构激光器中出现反常自脉动,正向负阻开关和记忆开关等现象,提出了双光丝Q开关机制,界面态载流子陷落存贮机制以及自掺杂反向击穿机制等,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研制成量子阱激光器、调制器和光双稳激光器及开关器件,对发展光信息处理、光开关、光交换技术以及新一代光电子器件做出了贡献。
王圩
半导体光电子学专家。1937年12月25日生于河北文安。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早期从事无位错硅单晶和Ⅲ-Ⅴ族化合物异质结液相外延研究,为使我国砷化镓基激光器从液氮温度提高到室温工作做出了贡献。1979年开始从事长波长镓铟砷磷四元双异质结激光器和动态单频激光器研究,其中代表性成果包括应变层多量子阱分布反馈激光器、反位相增益耦合型分布反馈激光器及其与扇形放大器单片集成的主振功放器件等,为我国光纤通信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育竹
量子光学专家。1932年2月29日生于河北正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0年苏联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电磁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我国原子频标开拓者之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率先开展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研究。首次提出将光频移效应用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利用激光偏转原子束验证了亚泊松光子统计规律。开展了一维驻波场激光冷却原子的研究,观察到低于多普勒极限温度的现象。首次将多普勒效应用于原子干涉仪,观察到原子干涉现象。利用固体微球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获得了新的激光谱线。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