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抢夺光电子话语权:武汉光谷的创新、标准化与转型

  显然,这位华科理工男的想法不会是个例。

  今年8月,本报从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获得一份《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该报告调集了当年武汉所有本专科毕业生的221203个样本。

  《报告》指出,武汉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排名前4位地区依次为武汉、华东、华南和华中(不含武汉)。其中,武汉比例首次超过50%。

  “很明显,武汉劳动力结构是在逐步优化。”武汉工程大学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湖北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桂昭明对记者如是称。

  自2008年以来,我国主要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由9.2%快速提升到12.5%,而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也已接近三分之一。

  “武汉更是如此,劳动力结构优化表现得非常明显。”桂昭明认为,变化不仅在于学校育才模式和企业用才政策的调整,更在于当地产业布局的新格局。

  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武汉整个产业格局中,已不再是“一钢独大”。

  据公开资料,到目前为止,武汉不仅拥有汽车、钢铁、石化和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其光电信息也已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光纤光缆规模在国内举足轻重,激光加工设备、工程勘察设计等一批产业都位列第一方阵。

  其中,颇为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60%、世界市场的25%,光通信元器件占到全球份额的70%。

  “很明显,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武汉不再是一钢独大,而是多产业并重。”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武汉未来的重点是继续调整产业布局,关键是抓住科教这一优势,“尤其是在引才和留才,让知识与经济更好地融合。”

  “光谷”榜样

  12月25日,在位于武汉光谷软件园15层的办公室里,风脉(武汉)可再生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叶毅颇为感概,“开发区领导专门来询问企业发展现状,帮我们出主意,这一点确实不错。”

  2009年4月,抛弃数十万美金的年薪,31岁的全球某知名能源公司分析部经理叶毅,在父亲的一番电话“督促”下,重新回到曾经求学的武汉定居创业。前后仅用三年的时间,叶毅的业务团队已经超过40人,其负责设计和评估的项目超过300个,分布在全球各地。

  在过去的21年里,国内最早以高科技为主题的创业街,全国只有两个,一个在北京中关村里,另一个在武汉东湖畔。

  因着对梦想的追逐,一度蜗居“光谷”角落的科学家们告别古卷青灯的苦读岁月。一番打磨后,满腹的经纶让孟庆南、陈义龙、向梓仲等转身为富甲一方的产业大佬,他们那些清贫一辈子的老师们,如赵梓森、黄德修等学者则成为中国光电产业的奠基者。

  “在‘光谷’518平方公里内,激光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00家以上”,11月3日,在第九届“中国光谷”光电子博览会论坛现场,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汉激光协会会长朱晓对本报称,整个2011年,武汉激光行业年产值为150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