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激光雷达:要降本,先上量

2023-06-16 10:02
科技新知
关注

一场价值自证

前装量产只是行业发展从0到1的突破,厂商们更需要关注产品上车后的使用效果,才能证明激光雷达的价值,最后才有机会成为自动驾驶的终极解决方案。

装不装激光雷达,对于车企而言,是一道选择题;但对激光雷达厂商来说,是一道简答题,必须用“华丽的辞藻”,让整车厂客户对其认识发生转变。

目前更多主机厂把激光雷达当作安全件,装了比不装更好、车辆的安全性更高。就好像安全气囊,过去装8个,如今装12个,结果自然是更安全。但马斯克反对激光雷达除了成本问题,恰有一点就是认为多传感器融合不如纯视觉路线。

“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是智能汽车的两根拐杖,高精地图负责提前展开‘战场迷雾’,激光雷达负责复杂场景下的避障补盲,但随着CMOS和算力、算法的进化,纯视觉必然是蔚小理最终的唯一选择。”一位业内人士曾公开表示。

如果特斯拉赢了,智驾终极解决方案中没有激光雷达的位置,那意味着其只是过渡产品,蔚小理将不得不在未来进行路线纠偏,激光雷达市场也将面临价值重估。

但目前业内普遍还是支持多传感器融合路线,视觉、毫米波、激光雷达,三者长期都是要配合使用,要实现高阶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不可或缺。探维科技相关人士向「科技新知」表示,“像特斯拉最开始坚持走的就是纯视觉感知路线,但经过市场验证后,后来特斯拉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还是选择了4D毫米波雷达。?”

这两条路线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目前尚无定论。不过一些主机厂的看法已经有了转变,将激光雷达当作一个功能件,只有具备这一部件,车辆才可能实现某些特定功能。

简单来讲,挖掘激光雷达的不同作用,加快推出新品的节奏、演进过程,提供给主机厂商更多选择,夯实行业壁垒,才是立命之本。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由于技术、资源、时间、成本的限制,车企与激光雷达厂商并没有来得及考虑激光雷达对汽车外观设计的干扰。目前能见到的量产车型,几乎清一色地将激光雷达放到车顶“头上”,类似“独角兽”或者“哪吒”的造型。但汽车产品的外观,往往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占有不少权重。

激光雷达若要大批量上车,完美融入而不影响产品审美是最佳的状态。因此将激光雷达集成到座舱内后视镜的位置,或者与摄像头模组集成在一起,是一个确定的需求。谁先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就能在市场上先人一步。

更多功能特色也是激光雷达厂商内卷的方向。去年底,禾赛、图达通、速腾聚创、亮道智能等厂商已经先后推出了用于车身侧面的补盲式激光雷达。

相比主雷达,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探测距离更短、纵向视场角更大、尺寸更集成、价格也更低,实现的作用主要是在超车场景对旁侧车辆的识别,以及城市场景下对行人、骑行者、矮小物体以及不规则障碍物的识别。虽然距离量产上车还有一些时间,但这些类型产品的出现,更多是让主机厂看到更多可能性。

可以断定的是,在终极解决方案里,自动驾驶各大感知元器件之间,一定是及时调度冗余的关系,而不是主次的关系。系统会根据场景的变化,动态调用不同方位的传感器,不断去做参数贡献值的分配。

不过,对于激光雷达厂商来说,更丰富的产品形态,虽然有利于满足不同整车厂对智驾功能的不同需求,从而扩大出货量、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但同时,扩大的产品线和更紧凑的研发周期,也增加了研发压力。

另外,多感知方案大大增加了算法难度,对激光雷达厂商和主机厂的软件能力、硬件适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光雷达厂商需要担心主机厂的软件系统能否与硬件产品完美融合,受其影响的消费者体验,甚至决定了激光雷达的长期销量,因此生态匹配、营销模式和人才争夺极为重要。

目前业内在产品和功能上,各家差异较大,没有说独占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情况。这也意味着,随着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越来越多,哪些车上的激光雷达是真实力,哪些是假把式,答案会慢慢清晰。尤其是在这两年的爆发期,很多企业可能会感觉很痛苦,因为它们所提供的激光雷达可能名不副实,或面临策略快速调整的风险。

近两年自动驾驶技术路径百花齐放,落地政策也逐渐放宽,这也为激光雷达行业带来了一阵东风,但能否成功起飞,还要靠行业厂商努力去证明其产品的价值和潜力。

       原文标题 : 激光雷达,马斯克弃之,余承东救之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