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矢志激光写忠诚:成就中国第一个环形激光器

  1971年,在钱学森教授建议下,国防科技大学成立了激光研究实验室。该校领导深谋远虑,专门把高伯龙调了进来。从此,他将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地标定在祖国的需要上。

  “搞激光,对希望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我来说,也许是个损失,也是我事业上一次艰难的选择。”高伯龙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这确是一次艰难的选择。高伯龙自信在理论上决不比外国人逊色,可是,代表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工艺,并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跻身世界前列的。然而,迎难而上,为他人所不敢为,正是高伯龙的性格。他说:“环形激光器是衡量一个国家光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要干,就干这个世界性难题”。

  就这样,高伯龙开始了他整整23年的艰辛探索,开始了自己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形激光器研制理论锲而不舍的实践。23年中,虽然不断有人对他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表示怀疑,甚至反对,但高伯龙对攻克世界性难题的信心不曾有过一丝动摇。

  他把目光盯在了世界光学领域的最前沿,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去攻占事业的制高点。1975年,高伯龙从国外资料中看到了一份美国研制某种环形激光器的简报,虽是不足千字的短文,高伯龙却慧眼识珠,以自己深厚的理论根底、非凡的数学物理分析能力,对此进行了深入推论,不仅形成了严密的理论设想,还发现了对方不少设计理论上的缺陷。

  作为激光技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环形激光器研制工作在国内几经沉浮。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曾有多家单位投入力量开展研制,但先后由于工艺技术过不了关,精度难以达到要求而中止。而高伯龙主持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研究室,历尽磨难坚持搞了下来。它似一棵劲松挺立在科学的峰峦上,几经风霜雪雨,坚韧不拔。环形激光器的研制工作从一开始就在重重迷雾中艰难摸索,到1978年,终于制成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

  此时,有人提醒高伯龙:“要使原理样机过渡到实用阶段,还需进行工程化处理,而激光器上反射膜片质量要求非常高,根据国内现有的工艺技术水平,要突破这道难关几乎不可能。不如趁早体面地收场,向上报个奖了事”。

  高伯龙火了:“我们能干到今天这一步多么不容易,怎么说退就退呢?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干出中国的环形激光器!”可是,要突破工艺难关,谈何容易?一批批膜片被加工出来,又一批批地报废,研制工作陷入了困境。不少人面对一次次失败显露出悲观情绪:“工艺上不去,我们干也白干”。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