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矢志激光写忠诚:成就中国第一个环形激光器

  “其间,美国的投入是两亿多美元,我们只用了别人的百分之几。虽然我们没钱,但我们不能缺志气,不能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高伯龙对同事们说。课题组成立之初,实验室是一间旧食堂改建的,由于激光器检测要求严格,实验室要封闭,还要保持一定的空气洁净度。每年夏天,在蒸笼似的实验室里,高伯龙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身上长满了痱子。

  整整23年,高伯龙每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研制工作最艰难的时期,甚至超过15个小时。整整23年,他几乎没有按时吃过一餐饭,并且常常一天只吃一两顿饭;有时老伴送饭来,还被他指责“打断了工作思路”。一位专家曾感慨地说:“国防科技大学能搞成环形激光器,是与高伯龙教授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分不开的”。

  坚守教学科研一线

  如今已届耄耋之年,高伯龙仍坚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亲自指导博士生学习,为本科生作关于激光技术发展的讲座。

  “做他的学生,难。”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领域的领军专家,慕名想师从高伯龙的学生数不胜数。然而,高伯龙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他指导的博士生读六七年是常事。一位博士生在读完4年学业后,完成了攻博所需的课题,已经具备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条件,可为了完成一个附带子项目,他推迟毕业又跟着高伯龙干了3年。

  “做他的学生,累。”读博,加班加点是常事,高伯龙的学生尤其多。2010年6月,某系统样机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高伯龙带领博士生昼夜讨论问题、分析数据、确定方案。一次修改实验方案,从下午一直讨论到晚上8点。晚上11点半,博士生小王又接到高伯龙的电话,要他马上到实验室。当小王赶到时,高伯龙已经在门口等他了。他们观察新取得的实验数据后,觉得不太理想,决定重新实验。最后得到理想的数据时,天已经快亮了。

  “做他的学生,苦。”高伯龙不要求自己的博士生多写多发文章,他对学生的要求是:没有原始创新的论文不要发,阶段性成果的论文要少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程应用研究上,把问题彻底研究清楚了再写文章。一篇文章,他的学生从材料准备到最终完成,往往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苦、累、难,但高伯龙的学生们都说,做高院士的学生不后悔。所有学生的论文,他都会仔细推敲,提思路、出观点、改论述,甚至对文中每一个公式都亲自推导检验,却从不署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激光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